close

伊畢(Ibi Isqaqavut)小編是道地布農族青年,母氏為 Takisvilainan 家族。

在國民政府來台後,我們的父氏從此有了漢姓「松」。

布農家族自製的基金紀錄本(圖1/松家自製的婚喪基金紀錄本)

小時候,每當家裡加菜,有大骨熬湯、白切豬肉、紅燒豬腳的時候,就一定是家族裡有喜喪事,殺了豬以致謝親友。不過,有好一段時間,我討厭這種傳統殺豬還來還去的習俗。因為後來,不知道是誰欠誰了豬,誰該還誰幾頭豬。

分豬肉現場(圖2/殺豬分豬肉是布農族家族裡的大事,除非有重大事故,否則不能缺席。若不便到場,基金還是要繳。)

直到自己回到部落定居,參加過幾次分豬肉的活動,才真正明白殺豬、分豬肉的意義。原來,殺豬不是為了還債,而是甘心樂意地與家族分享喜悅,或慰勞喜喪事的工作人員。因此,我們會幫豬取名字:工作豬-慰勞工作人員;朋友豬-分送給好朋友(非親戚);路過豬-見者有分,通常在烤全豬的現場都會邀請任何路過的甲乙丙丁一起來吃;冷凍豬-不是冷凍的豬,而是嫁出去的女兒因為生了子嗣,回送給娘家的豬,感恩娘家過去的照顧,另一方面,也是親家間的感恩對話:「請放心,我們對你們的女兒很好,現在生了孩子,所以送豬肉給娘家,謝謝你們的關愛。」

現場主持人(圖3/依部位分堆後,主刀人說明這次的分豬肉規則。)

這次有機會參與,沒想到就有機會加入「分切團隊」。仔細聆聽這次的分肉規則,要將胸、腹、尾、前腿、後腿、豬腳分成六堆,對照基金簿有幾戶繳費,每一堆再要切出大小、肥瘦平均的肉塊,分給各戶。

分豬肉(圖4/豬肉依基金戶數平均分堆。)

豬腳(圖5/豬腳)

咦?那頭和內臟怎麼辦?

以往,傳統上要將豬頭獻給家族中的長老或德高望重的耆老。但是因為現在大家都有繳納基金,所以我們想出了一個非常完美、不太會有爭議的方式處理,那就是「輪流拿」。上次輪到誰家,這次該換誰家拿。

那麼豬腸呢?這我就要給我們松家(Isqaqavut家族)的媳婦團們一個掌聲。當男人們在現場分豬肉的時候,媳婦們並不是在一旁納涼,而是捲起袖子,拿起水管臉盆,把內臟請洗得乾乾淨淨,然後起大火,放上大鍋子加水,加入酸菜,煮成一道美味的大鍋湯。另外,還有人負責炒麵或米粉,讓大家在分完豬肉後,好好享用一頓傳統「風味餐」。

酸菜豬腸豬血雜燴湯(圖6/有些時候,還會加上豬血燉煮,酸菜豬雜湯,好吃開動。)

原本以為,切豬肉很簡單,但是要能夠掌握下刀的力道,握著沾滿脂肪的刀柄,實在不容易,若施力不當,不消五分鐘,手指一定馬上破皮、肌肉抽筋。來一張還沒破皮、抽筋前的照片,原來參與家族盛事是很有意義且有趣的,而且,我切豬肉的姿勢真的有一百分吶!

認真的男人

分完豬肉如果沒有在分豬肉現場喝掛,晚餐必然是原味烤豬肉了!關於烤肉的部分,未來三不五時就會和大家分享,至於有多好吃?您一定得親自來一趟品嘗品嘗,就知道了^^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更多好吃好玩分享,歡迎進入【望鄉部落 馬納斯卡耳民宿 Manaskal/ 慢午廚房 Mal-u】FB臉書專頁唷!

arrow
arrow

    馬納斯卡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